发布日期:2025-02-15 22:37 点击次数:134
纣王
,商王朝最后一名帝王,受是他的名,帝辛是他的谥号,纣是因为与“受”读音混淆,被后世讹用。
武王伐纣
,是指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姬发带领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殷受),最终灭掉商朝,建立周朝之事。
这件事情历来也被当作是
有道伐无道,有德替无德
的代表,然而,当利用考古历史材料,将当时的情况拼凑在一起时,便能够发现被周人有意隐藏的历史。
武王伐纣,这是一场事关切身利益的贵族政变,是一次亲族篡位的政治事件
。
展开剩余95%它同样是一次成功的军事冒险行动,而它的后续影响了周朝文化的产生,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化
。
商王室与周王室
一直以来,根据史书的记载,周人是属于商王统治下的诸侯,周王室与商王室,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家族。而周代商立,便是顺应天命的表现。
然而,这些记载的产生,恰恰是周王室、周人有意识对历史进行修改后留下来的。
那些未曾改变过的青铜器铭文、甲骨文卜辞,商王室与周王室远比想象中的要亲密,甚至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可视为是同一个家族。
最开始的周人,是属于商王武丁的
征伐对象
,在武丁时代的卜辞,也说明了这种情况。
武丁通过武力征服了周地之后,一方面是
派人治理周地
,另一方面也是拉拢周地原本的统治者,使周地成为了商王朝的一部分。
那个时候拉拢的手段,便是通过
互相通婚
的手段。
周王室嫁女到商王室,而商王室也会嫁女到周王室,通过这种通婚的方式,几百年下来双方完成了两个家族的融合。
商王不仅会到周地与周人一起打猎,祭祀先王的时候,周人也会参加,并且周人嫁入商王室的女子,也是属于商王祭祀的先祖。
同样的,
周人祭祀也将商王先祖纳入自己的族系,认为自己同样是属于商王先祖的后裔
。
后世文献记载的如弃、公刘、太王亶父、季历等周王室祖先的名字,并未出现在商朝时周地祈求祖先保佑的卜辞和铭文里面,反而是商王的名字如成汤、大甲、武丁等却有出现。
这说明
商王室和周王室都认为自己是成汤的子孙,只不过,商王室是属于殷氏一系,而周王室是属于姬氏一系
。
正因如此,周王朝建立之后,周王祭祀的祖先是从文王开始的。而
前几代周王朝帝王死后的谥号也是与商王朝的帝王谥号保持一致,甚至连死后的墓葬结构与方式也与商王朝时期的风格一致
。
武王为何伐纣
如果说有道伐无道,有德替无德,是周人为武王伐纣赋予的意义,那么,武王起兵伐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低下时的分封制限制,造成了双方的利益冲突。
在农业技术还不发达的商朝,商王室是无法给臣子们发放俸禄的,所以采取赐予封地的方式,
封地的产出便是属于臣子们的俸禄
。
最开始的时候,王室占据最富饶的地区,而其他贵族则是被封在较为偏远的区域。
随着几百年的发展,因为没有地理空间限制,贵族们的区域不断扩展,而王室需要不断赏赐臣子,这就造成了
属于王室的区域在缩小,而属于其他贵族们的封地在扩大
。
商王显然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就采用各种方式想要限制原有贵族们的发展,然而因为双方同属一体,无法起兵征伐,因此便采用
扶持新贵族的方式,想要用新贵族的势力限制老贵族的发展
。
商王的做法,自然是让周王室这样融入商王朝几百年的贵族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便会起兵反抗商王
。
《周书·牧誓》记载了周武王当着联军诸侯,数落商纣王的罪行,共四条:
第一条,“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
”
这一条是说商王听信妇人之言,与各种故事中纣王沉溺女色,然后妲己误国的内容相吻合。
然而,结合前面商王室与周王室通婚的方式来看,
联姻的方式,恰恰是商王室笼络诸侯,融合诸侯的手段
。
商王迎娶新部族的女子,然后把已有的利益分给新部族,进而扶持他们,让他们获得封地。
这在周王室这样的老贵族们看来,自然是认为商王听信“妇言”,让她的部族获得了不少利益。
第二条,“
昏弃厥肆祀弗答
”
这一条是指责商纣王不好好祭祀祖先,而这也是只有在双方都有共同的祖先时,才会产生这样的指责。
如果双方是不同的祖先,那么对方如何祭祀自己的祖先,另外一方是完全没有理由进行指责的
。
也只有双方认为拥有同样的祖先时,不好好祭祀祖先,便成了指责对方过错的原因。
这一点也恰恰反对了不少人认为商王朝采用人牲祭祀,而让其他人无法容忍进而反抗商朝。
如果用人牲祭祀祖先是商朝传统的话,商王没有使用人牲祭祀,也就成了周武王指责商王过错的理由
。
第三条,“
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
”
这一条是指责商王遗弃共同祖先的兄弟不用,不信任他们这些拥有共同祖先的兄弟。
这样的指责,一方面反映了周武王认可与商纣王是拥有相同的祖先,另一方面也是与第一条相对应,商纣王确实是在限制这些旧贵族们的发展。
第四条,“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
这一条是指责商纣王任命那些庶人、逃人们为官,让他们为非作歹,残暴对待百姓。
“
四方之多罪逋逃
”,其实就是指那些在贵族诸侯统治下有罪的人,商王任命他们为官,他们自然是会帮助商王对付那些贵族诸侯们。
同时,结合第三条,任命的是这些人,不再是旧贵族们,那么得到封地的也就是这些人,不再是旧贵族。
周王室作为旧贵族,利益自然是极大的受损。
考虑到当时是奴隶制,商王室很有可能收留了不少其他贵族诸侯逃跑的奴隶,让这些旧有贵族们产生了对商王的极大不满。
当这种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是众多贵族起兵反抗的时候了。
武王如何伐纣
武王的胜利,是牧野之战胜利的结果,而胜利的基础,却是由文王铺垫的
。
周,这个称号在甲骨文卜辞里面的形象是在一大块方整而有田界的农田中农作物很茂盛的样子,便是说明
周人是善于耕作种植
的。
后世周人在编写史书时,也因此将周人的世系源头安在后稷身上,认为自己善于耕作,便是属于传说中的后稷子孙。
善于耕作的周人对于土地的需求,远比一般的诸侯要大,有更多的土地便意味着有更多的收获,也会有更多的财富。
然而,从武丁分封周地开始,哪怕在当时的生产力并不强,几百年下来,周地能够开发的土地被周人开发殆尽,所以他们需要向外扩展更多的土地。
所以,
周人也开始向外征伐其他人,获得足够的土地赏赐给自己的臣属,一开始的时候,周人同样认为自己是商王朝的一份子,选择向西征伐
。
周文王
征伐犬戎、密须
,这些处于周地西方的异族,得到了他们的土地范围。不少人认为这是周文王为克商做准备,为自己向东攻打商王朝消除后顾之忧。
如果结合周人擅长耕种以及周王室自认为是商王后裔来看,还有文王在出征前的卜辞祈求商朝先王庇佑,
周文王并不是一开始就抱着反抗商王的想法,反而是试图向西获取更多的土地
。
然而,这些异族们所占据的土地,并不是周人想象的那么富饶,而在当时的生产力环境下,也无法对土地的环境进行改良,使其更加适合耕种。
周人便不得不放弃向西扩展,转而将目光看向了富饶、方便耕种的中原地区
。
然后便发生了“西伯戡黎”这样的事情,这件事情引起了商人的恐慌,商朝的大臣祖伊认为这是商朝天命即将终结的迹象。
为什么祖伊会这样认为呢?
因为黎国不是异族,而是商王分封的贵族,现在周文王吞并了黎国,便是破坏了商王分封的权威性,也就是说商王朝所依赖的制度开始被周文王破坏
。
商王显然也意识到了周文王的野心,此时隶属于周的力量还比较弱小,商王轻易的压制了周文王,制止了周人东进的势头。
只是有了第一次,并且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之后,就很难压制住东进的想法,同时,商王认识到了削弱旧有贵族的急迫性。
商王采取种种打压旧贵族的措施,如扶持新贵族,收留与旧贵族有矛盾的人当大臣,从旧贵族那里搜刮财富等等,这些手段都
进一步使得旧贵族们怨恨商王,愿意投靠敢反抗商王的周文王
。
周文王因为这一次的尝试不仅获得了富饶的土地,刺激了商王,使得旧贵族纷纷投靠,实力反而增强。
在修养一段时间后,便彻底与商王室撕破脸,继续向东进攻,伐邘(yú)、伐崇,至迁丰而止。
如果围绕克商的最终目的来看,这样消灭商王室分封的诸侯,其实就是在剪除帮助商王室的力量
。
周文王并未带领周人完成克商的大业,但是攻取下的诸侯区域已经直接威胁商王室的统治核心。
周武王继位之后,继续伐商之事,贵族们投靠周武王后,周武王在孟津会盟诸侯,正式准备推翻商王朝的统治。
而商王因为削弱旧贵族的措施,所面对的已经不再只是周人的威胁。
在商王派兵前往东夷平叛的时候,周武王趁机起兵,直插商王朝核心区域,商王不得不临时组织起国人与奴隶,配合自己的王宫卫队迎战周武王率领的伐商联军
。
要知道在当时进行战争对战,军队中都是全副武装的甲士,而这样的甲士也只有贵族才能财力供养的起来,并且贵族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战车驾驶的训练以及各种战阵的配合。
等到双方的军队在牧野之地对战,而商王朝这样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自然是无法应对周武王率领的精锐士卒,甚至因为他们没有战争经验,面对这样残酷的战争场面时,被吓得纷纷倒戈逃亡,进而造成了商王军队的溃败。
罔有敌于我师,
前徒倒戈
,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出土的西周著名青铜器《利簋(guǐ)》铭文反映了武王伐纣之战的场景,铭文曰:“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
铭文的大概意思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伐纣之后
周武王在伐纣成功后,对跟随自己有功的臣子以及自己的亲族进行分封,同时,为了防止殷人作乱,一方面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继续统治殷人,另一方面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Bèi)、鄘(yōng)、卫三国以监视武庚。
周武王在克商三年后身死,留下当时年仅十三岁的成王继位,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不满,
散播流言认为周公谋害武王,想要篡位
。
而武庚也看到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等联合起来,发动了叛乱。
他们所用的名义便是不满周人姬氏一系为王,想要商人殷氏一系重新为王。
周公一方面召集了武王伐纣的左膀右臂姜子牙和召公,向他们解释摄政是为王室着想,并无篡位异心,其实也是相当于确立统一的立场。
如果殷氏重新为王,那便意味着他们当初伐纣的不正确性,周公让召公留守镐京,处理后方政务,授予姜子牙以征伐叛逆的权力,并昭布天下,联络和调集各地诸侯。
周成王元年秋,周公亲自率师东征叛军,以下是周公率军出征的誓词:
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
殷商的余孽
竟敢组织他的残余力量,想要恢复统治。上天降下灾祸,他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困难,人们不安宁。他们说:我们要复国!反而图谋我们周国,现在他们发动叛乱了。
历经三年时间,周公才彻底地平息了这一场动乱,杀了管叔和武庚,放逐了蔡叔,以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祀,建立宋国。
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强调自己也是殷商先王子孙,遵循的也是相同的信仰和文化,取代殷氏王室是合适的,减少了其他分封诸侯的抵抗。
即便是如此,商纣王任命的飞廉、恶来等来自庶民的臣属,仍旧在以商王名义对抗周朝的统治。
然而,经历了这样一次动乱,让周公意识到,必须要与商王朝进行切割,否定殷商王朝的正确性,确立以周代商的正义性。
周公开始修订《周礼》,以周文王、周武王确立的制度为基础,有意识地消除商朝文化
,比如不再祭祀殷商先王,原本父系母系都算作祖先改为严格遵循父系,强调自身是属于有德得到了先祖庇佑等等。
在《周礼》制度进一步成熟之后,
周王室放弃了与商王室一样的帝王谥号,出现了商王不一样的谥号,同时对先周祖先的事情进行补充,利用周原的传说故事,编纂了周人与殷人完全不同的起源故事,也使得周王室一系完全与商王室区分开来
。
周文化成熟之后,也就是在西周中后期,这个时期出土的文物所展现的风格与殷商时期有了明显的区分,不再像是西周初期那样难以分辨。
而这种出于“
既绌殷命
”的需要,促使周人产生了记录历史的行为。
在青铜器的铭文上,不再是以前殷商与西周初期那样刻画简单的族徽,或者器主的名号及其祭祀对象的谥号,而是开始撰写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过程,甚至还有一些歌颂祖先功业的记录。
直到西周后期,形成了按照时间线发展的以前、现在、以后的记录流程,也就是形成了成熟的历史记载。
甚至,有些铭文不仅记载了器主的多代谱系,且说明与之相应的历代王世,起自文王、武王,迄于当时在位的宣王,而且每一段都提及该王世中的历史事件。
这些铭文的文法以及记载方式,也与目前流传最早的文献内容如《商书》、《逸周书》、《竹书纪年》等极其相近,说明这些文献的形成也是在西周中晚期。
而
这些文献内容,恰恰是将周与商完全分割开来,强调武王伐纣是一次有道伐无道,有德替无德的过程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兴起股票配资哪里可以做,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也是西周中后期有意识进行修改更正的内容,对于武王伐纣的定位便这样留在不同的文献材料当中。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个人融资炒股配资 锦州港作为原告/上诉人的2起涉及买卖合同纠纷的诉讼将于2025年2月11日开庭
下一篇:股票配资平台证监会 阿莫西林是“万能消炎药”?提醒:真正的消炎药只有2种,别用错